校友風采-張敬東
張敬東
張敬東,男,44歲,北京人,研究生學曆。現任國奧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87年進入bevictor伟德官网,就讀于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習,1991年開始就職于北京天鴻集團,參與亞運會相關設施建設;2001年,任“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副總指揮,負責運動員村的開發建設及賽事保障,并獲得先進個人榮譽稱号。2005年任國奧投資執行董事總經理,負責國家體育館和奧運村等四個奧運項目的開發建設。2008年,殘奧會期間任奧運村運行團隊副主任,被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榮譽稱号。2010年率北京國奧村參展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被評為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
人物特寫
中華文明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可是在精華荟萃中也總不乏糟粕之物。
人盡皆知對待古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可是世界的色調并不是隻有黑與白,還有一種叫作“灰”。這對于我們究竟該如何傳承我們的文化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但是并不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當那些優秀的事物如春之芽筍,為國家錦繡增添夏花之美,那麼收獲的将是秋之豐碩,冬之澱藏。
企業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企業經營所堅持的理念追求。能夠在林立的群落中脫穎而出并成為行業佼佼者的企業,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事業的成功,更是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堅守。我們不能夠簡單地說優秀就代表全部,但是我們願意從優秀者身上獲取榜樣的力量,讓未來走向更好的方向。
2 012年10月24日下午,校友工作志願者聯合會召開了“2012年初級團校暨校友大講壇”活動,并有幸請到了信科大傑出校友-----國奧投資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張敬東學長,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幽默卻不失内涵,輕松卻不失認真的講座。張敬東學長主要将國奧集團的企業文化與北京精神相互結合。
初出茅廬,摸爬滾打闖天下
自從畢業後“稀裡糊塗”的邁進房地産圈子裡,張敬東學長就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堅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懷揣着做一個好房地産商的夢想就這樣奮鬥了20餘年。
說起畢業後的經曆,學長不禁感慨:“特多,這一句兩句可說不完,甜酸苦辣都有。畢業嘛,你得先自己奮鬥,先學會吃苦,再一步一步做好。”就這樣,在社會中,學長摸爬滾打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下。
作為國奧投資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當學長一提起他的公司,就像說起自己家孩子,自豪的同時恢複了一個滿懷責任與擔當的父親的穩重成熟。作為在北京奧運會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國奧投資”來說,四年的摸爬滾打使他們明白,作為一個房地産商,利用奧運文化、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地産”是脫離老房地産業牢籠,尋求改革機會的最佳途徑。而如何成功改革,其根本就是學長一直強調的“創新”。
“國奧”的文化思路即為:在創新年代留下我們的創意。創新,曾經作為“北京精神”中的一員“大将”輝煌在皇城根下的南北西東。而就目前社會發展的形勢看,創新是如今社會所需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質。曾幾何時,我們的上輩人、上上輩人守着國家的“鐵飯碗”,做着“四無”企業人,唯領導說的話是從,而現如今的大多數企業員工在面對如此激烈的競争下,無一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增加自己的競争力,不再循着前輩的足迹浪費生命,而是在其基礎上改革創新,塑造最好的自己。“現如今,沒人要求,隻有自己争取。我們要有‘我想幹,我要幹,我一定能幹好’的意識,尊崇所謂的‘精英文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年代已經過去,結果最重要。現在是一個企業與員工雙向選擇,共同進步的年代了。”學長如是說。
他說,愛國就是愛大局,北京精神是“愛國”,那别的地方的人就不需要愛國了麼,别的人就不愛國了麼?顯然不是的,愛國是人人該有的一種品質,一種思想,但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并且每一個人身份地位不一樣,愛國的方式也不一樣。愛國,具體到學生就是愛學校,員工就是愛企業,人民就是愛國家。你處在哪個位置,就應該愛那個容納接受你,讓你有所發揮有所收益的地方。愛國,就是在你自己的位置上,發揮你所能盡的力量,讓你所處的團體向前發展,有所進步。那麼,在企業文化中,愛國就是愛企業,每一個員工都要以身為企業的一份子而驕傲,同時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增加榮辱感,為企業的發展而努力工作。
在這樣的比方中,愛國與包容共同統一于企業文化的團隊協作精神。“團結、友愛、互助的團隊精神”是每個社會人不可少的素質。愛企業需要從整體出發,為大局;包容則是從個體出發,但是也是為了大局。為整體發展而包容團隊中的有一些個體,這不叫做“忍氣吞聲”,而是智者之舉,仁者之舉。
談到“厚德”,學長将之闡釋為“做事先做人”。不要怕做好人苦、做好人累,要夠朋友夠哥們兒,咱北京話講叫“局氣”,這樣将來在殘酷的社會裡,我們還有這幫哥們兒加油打氣,才能從容不迫的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奔向成功。在這個基礎上,聯系到了中國文化的“酒文化”以及“找人”問題。學長說,酒局和找關系是在中國辦事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不是值得稱贊的文化,但是未必就是令人深惡痛絕的東西,因為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已經形成了,被國人接受并踐行的文化行為。其實這中間包含的是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和“做人”有什麼聯系呢?會做人才能搞好人際關系。現在是金錢社會,但是并不是說一切問題遇到錢便不是問題了,你會做人,有好名聲,這樣才有機會和别人搞好人際關系,然後你做什麼事情才會順利。
張敬東學長,四十多歲的光景,幹淨利落的短發體現出作為房地産人的果敢與堅決,黑框眼鏡下噙滿笑意的雙眼遮不住的是那仿若看透一切的犀利。他幽默卻不失内涵,輕松卻不失認真,時而嚴肅,時而玩笑,時而尖銳,時而溫和,然而不變的是他對信科大學弟學妹們的關心與希冀,不變的是他作為一個企業帶頭人對公司文化的堅守與擁護。這就是他,張敬東。
他,有着皇城跟兒底下成長起來帶有的“痞氣”,交談中仿佛又回到了胡同街坊巷道間親切的家常;他,有着廣覽世事的成熟沉穩,談笑吞吐間透露着一個成熟男人的睿智與滄桑。
會議接近尾聲時,請學長為我們這些學弟學妹們解答幾個問題。學長回答問題前總是不時皺眉,并用食指不斷的敲打桌子,一番思考後才會給出答複。
母校記憶: 愛澱信科 培育之恩難為報
如同很多回到母校的前輩們一樣,學長一上來便如遠遊歸家的孩童,開始訴說那些屬于他們的四年青澀美好的回憶。時光流轉20年,當初的毛頭小夥在歲月的磨砺下俨然成長成了如今睿智溫文爾雅的男人。人近中年,略觀世事風雲,而忘不掉的仍然是在信科大生活成長的點點滴滴。
精彩對話
問:您在大學生活這四年,您覺得大學對您有什麼幫助嗎?
答:其實我覺得吧是一段經曆,挺好。如果說上學是一段經曆,同學就是一份财富。
問:學長,您覺得對于我們這些在校生來說,在大學期間學校裡我們最應該珍惜好好把握的是什麼?
答:上學的時候啊,我覺得最應該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吧。不管在中國念書,在國外念書,你念的文科還是理科,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要通過念書獲得一份從容的心态。因為念過這段跟那沒念過這段的不一樣。第一,見過世面;第二呢,同學在一塊住校,培養了好多,回過頭來想,那時候同學關系特别好的話,受用終身。
問:您大學的時候有擔任過什麼職務嗎?
答:什麼都幹過。學生會啊,班幹部什麼的。
問:那您覺得做這些工作對您以後有幫助嗎?
答:這有意思,這沒幹過班幹部的真不靈。幹班幹部得老組織會,現在上班組織個會特容易。太有幫助了。那時候哥幾個一說組織個生日宴,組織個足球賽,組織個小活動,弄個詩社,做點小買賣,上學都幹過,這些東西都有益。
問:學長您覺得跨專業難嗎?
答:特容易,其實跨專業特容易,關鍵是看你的興趣愛好。就跟那吃飯似的,自己想吃什麼,家裡不一定就做你喜歡吃的,你吃不喜歡的東西是胃口不好,要是你喜歡吃的胃口肯定好,攔都攔不住。
問:那跨專業的話,我們相關專業知識不夠,是不是在硬件上就有一些跟不上。
答:其實很多東西不都是在一邊幹一邊學的嗎?就跟手機似的,過去的手機不就是打個電話發個信息,你看現在手機的功能,一部手機就是一門課,你不也得學嗎。基礎課都差不多,專業課也都是理論性的,創造性東西少,反正都是别人嚼碎的東西我們在這咽,你咽多少咽什麼都差不多,最後是看誰創新能力強。将于人打交道的能力與研究、研發、創新能力結合起來,你能人!
問:那學長,畢竟學校跟社會是不一樣的,當您剛一跨出校園走入社會的時候,您覺得對您沖擊比較大的事是什麼?
答:你在上學,其實已經具備了以後上班要用的很多能力,總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了。但是呢,你上班以後會跟社會發生碰撞,一些老同志會對你産生抵觸,有些老同志會對你産生幫助,表達形式都不一樣。
記者手記
學長給我最特别的感覺有兩個:關于房産開發的言論另我心生感動;關于“幫派意識”的認識另我驚異并深思。
現如今,北京的土地可謂寸土寸金,無疑,搞房産開發會有很多金錢利益。
然而他說,任何學者、企業人、工作者都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要與民同在,多一份責任,為企業自豪,為社會服務。“國奧”也是這樣做的。房地産開發不單單隻是蓋房子那麼簡單,建築的落成、景觀公園的建設與整個城市建設是緊密分不開的。“國奧”要做城市的策劃、集成、創意大師,用思考構建社會新形态,用創新促進民族新發展,用實幹服務百姓新生活,用文化為人民幸福添彩。如此的情懷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我想,若這是所有房地産人所堅守的原則,若這是所有國民的情懷,那麼民生問題的解決,我們共同的美好未來還會遠麼?
從小到大,似乎從來都沒有人把“拉幫結派”當成一種好現象,然而學長在講到“包容”精神的時候卻告訴我們,要學會相對局部包容,主動尋求有主張有共識的人,有一定的“幫派意識”不見得是什麼壞事。他說,鼓勵“幫派意識”,不是要你去壯膽做壞事,而是說要時刻有自己的主見,勇于表現自己的思想,督促自己做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要怎樣得到,而不是人雲亦雲。
在驚愕中回過神來,深深體味,才知道此幫派不是彼幫派,不禁反思那些曾經背骨化了的思想,但願真能在反思中有所進步。
我是曆來不承認成功,從來都是創業,咱沒有成功這一天。
在采訪中,當被問到在成功路上是以怎樣的心态面對困難的時候,學長的一席話使人印象格外深刻。他說:“我是曆來不承認成功,從來都是創業,咱沒有成功這一天。成功說良心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意味着終結,活着的意義是為了什麼,沒有成功。成功是無止境的。”
謙虛如他,奮發如他,或許這也應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箴言。是啊,什麼叫成功?學生時代,成績優良算是成績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他品德實踐能力都很出色成功;工作年代,即便獲獎無數,年薪極高,倘若私人生活一塌糊塗或是感情路上多波多折,也不算是成功。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吉尼斯紀錄都能一次次被打破,世界紀錄也能一次又一次被超越。成功就像那遠方的燈塔,永遠無法企及,卻永遠在那裡散發着耀眼的光芒,指引着人們,吸引着人們。而對成功的渴望也也許正是千百年來人類曆程蓬勃發展其根本原因吧。成功,其實說大會很大,大到人生、社會、人類;說小也很小,小到一次測驗、一個文案策劃,一場演出。正如人生,幾十年的光景,便是一天一天的積累,而人生的成功,隻需我們每個人将每件事做好做到自己滿意就已足夠。如此,當生命終結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驕傲的向世界呐喊:“我的人生是成功的!”
校友贈言:
收益母校,回饋母校
當問到上大學究竟對以後工作有什麼作用呢?
學長說,我想,從我自己在北信科就讀的本科四年收獲來講,上大學最主要的是梳理我們邏輯思維能力,以适合現在的社會開展文化創新産業建設的需要。感謝那些年學校教會我的東西,這将是我受益一生的至寶。
一個人居高位而不淩傲,得前程而不負恩,這樣的人勢必會得到更多幫助,路也會走得更好。身處校園的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在校的美好時機,母校是慷概的,它願意給予一切我們想要的東西,隻要你用心聆聽,最終你一定會受益匪淺。